​​数据资产化,Irys如何解锁千亿存储赛道?

转载
1 天前
10221
0xResearcher

文章转载来源: 0xResearcher

作者:0xResearcher

大家都在说:「数据是新石油」。但在现实世界里,大多数人只是路边的加油站路人甲,看看热闹,却从没真正拥有过「数据的油田」。

我们每天在线上创造着内容、提供着行为数据、甚至为 AI 提供训练材料,但能从中获得价值回报的人少之又少。目前全球 95% 的 AI 训练数据,都被五大科技巨头掌控,它们拥有最完整的「数据资产池」,也正用这些「数据墙」在定义世界的运行方式。

而在 Web3 世界,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还远未成熟。以太坊存储每 GB 成本高达 90 万美元,Rollup 项目为了临时存点链下数据,分分钟烧掉上百万美元。与此同时,大量 AI 公司还在靠爬虫从公开网页收集低质量数据,数据授权、版权管理、内容激励几乎一片空白。

一句话:这是一个年产值 3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却没有属于它的「操作系统」

同时,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正在被重新提起:

什么样的数据,才真正有价值?

是静态存在的文件堆积,还是可以被读取、授权、调用、交易的数据资产?答案正在越来越清晰。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我能放多少数据」,而是「我能如何使用数据、释放数据的价值」。

被低估的万亿级市场:数据的使用权与变现问题

在今天这个高度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大量数据:社交平台上的发言、创作内容、使用产品的行为轨迹、上传的图像与视频,甚至是无意中「喂给」AI 模型的大量公开素材。

让人深思的现象是,即便 Web3 鼓吹「用户所有权」和「去中心化」,但在数据这件事上,真正可用、可控、可变现的数据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换句话说,链上资产能交易、能组合、能激励,但数据却仍处于「孤岛」状态,无法有效流动,也无法产生收益。

几个典型的问题一直存在:

  • 开发者无法以合理成本将数据上链,尤其是大体量数据在当前基础设施下成本极高,无法支持日常使用或商业化落地;
  • 数据即使成功上链,也难以高效调用和组合使用,延迟高、接口弱,使得「数据使用」成本依然偏高;
  • 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授权与收费机制,内容创作者或平台提供方无法建立可信的「数据商品」交易模式,无法真正将一份数据「卖出去」;

存储与计算分离,意味着在使用数据时仍需依赖中心化工具或链下逻辑,Web3 的数据体验并不完整。

这些结构性问题,直接导致了「数据即资产」的理念难以落地。我们总说「赋能数据」,但一旦牵涉到授权、调用、交易等具体行为,就发现没有一个真正可以承载这些需求的链上平台。

而 Irys 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核心矛盾。

它不是简单地做「更便宜的存储」,而是要从数据可编程、可执行、可激励的角度,重新定义数据在链上的角色。让数据不再是被动存储的文件,而是成为具有规则、价值和行为能力的「链上原生资产」。

核心逻辑:不是存数据,而是释放数据的价值

在传统的区块链语境中,谈到「数据」,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存储」——把数据写入区块链或链下方案,保证其可用性和不被篡改。这正是像 Arweave、Filecoin 等协议的主要着力点:强调数据存得久、存得稳、存得便宜。

但 Irys 的视角完全不同。它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做一个「更便宜的硬盘」,而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设计:如何让数据真正成为「有行为能力」的链上资产,参与流通、被使用、创造价值。

这也是 Irys 与传统存储协议最根本的分野——不是存数据,而是释放数据的价值。

1. 成本更低,适合大规模应用场景

在 Web3 世界里,「存储」始终是一个成本高企的操作。例如,以太坊的链上存储成本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 /GB,极大限制了数据类应用的发展。

Irys 通过底层架构优化和资源调度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存储成本。这对于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的 AI 模型训练、内容平台、社交协议等场景来说,极具吸引力。

2. 即时数据读取,提升开发者体验

传统存储协议往往更强调「数据上链后不能丢」,但当需要读取这些数据时,却常常存在调用复杂、延迟高、接口不标准等问题。

Irys 的设计思路则更像数据库:数据不是「归档」,而是「可用」。开发者可以通过熟悉的方式,低延迟、高效率地读取并处理链上数据,这种体验对于需要实时交互或高频调用的应用来说至关重要。

3. EVM 兼容的智能合约层,开发门槛更低

Irys 完全兼容 EVM,让开发者可以使用 Solidity、Hardhat、Foundry 等以太坊生态工具,直接构建与数据相关的合约逻辑。

这不仅降低了 Web2 向 Web3 迁移的门槛,也让现有的以太坊开发者可以无缝构建围绕「数据资产」的 DApp,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如可授权数据市场、链上 AI 处理平台、内容版税管理系统等。

4. 多账本架构,数据更灵活

与单一链结构不同,Irys 采用多账本架构,让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设置不同的存储周期与访问权限。比如,某些临时数据可以设置自动销毁时间,敏感数据可以配置访问验证逻辑,公有数据则可以开放查询权限。

这种灵活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让 Irys 可以满足 AI、内容、社交、金融等不同领域的复杂需求。

5. 可编程数据 + 合约强制执行,让数据真正「有生命力」

这是 Irys 最具差异化的一点。在 Irys 上,数据不仅仅是「被动存储」的信息块,它可以内嵌定价、授权、使用等规则,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换句话说,每一份数据都带着「合约自觉」,它可以:

  • 只允许授权用户访问
  • 按时间、频率计费
  • 自动追踪使用行为
  • 在转移、调用时自动结算费用或收益分成

这种「可编程的数据资产」形式,使得数据不再是静态内容,而是真正可交易、可激励、可组合的新型链上资产类别。Irys 的定位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存储协议」,而是一个面向未来数据经济的基础设施平台。它将存储、使用、交易、执行合为一体,为数据打造了一个从产生到流通再到变现的完整闭环。

对开发者来说,它是一个低门槛、高效率的工具平台;对创作者来说,它是一个可信、可控的价值释放通道;而对整个 Web3 生态来说,它可能是打开「数据即资产」新范式的关键钥匙。

数据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新核心战场

过去几年,加密行业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公链性能、DeFi 创新、NFT 应用等方向。但随着 AI、大模型与内容创作的迅猛发展,「数据」这一最基础却最具战略价值的资源,正在重新成为产业共识中的「硬通货」。

尤其是在 Web3 语境下,数据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记录,更是智能合约执行、AI 模型训练、身份映射、内容确权等一系列核心机制的原材料。数据基础设施不再是边缘配角,而正在走向产业核心。

我们可以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清楚看到这一趋势:

  • Celestia 融资 1 亿美元,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赛道,试图解决 Rollup 等模块化链的数据传输与验证问题;
  • Story Protocol 融资 1.4 亿美元,致力于打造「IP 链上协议」,核心在于为创作者内容建立可追踪、可授权、可交易的数据结构;
  • 以太坊的 blob space(临时数据存储空间)面临容量压力,这意味着主流 Layer 1 已经无法承担不断增长的数据交互需求;
  • AI 相关的版权诉讼数量自 2023 年起激增超 200%,创作者正迅速觉醒,要求平台对其「被用于训练」的数据做出回报;

多个 Rollup 方案因临时数据存储成本高昂而陷入扩展瓶颈,说明现有数据基础能力正在制约上层应用的进一步扩展。

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指向同一个现实:Web3 正在步入一个「数据为核心资产」的新阶段,对「可用、可控、可变现」的链上数据需求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但我们至今仍缺少一个通用、稳定、支持大规模调用的数据基础设施。

当前的解决方案要么专注存储却无法调用(如 Filecoin、Arweave),要么只解决特定垂类问题(如 Story Protocol 针对 IP 授权),尚未出现一个面向「通用数据资产」设计的全功能型基础链。

这就是为什么 Irys 的切入点如此关键。它不仅补上了「数据存储 + 调用 + 交易」这块空白,更通过可编程数据和智能合约执行机制,为整个生态提供了一种可被组合、扩展与规模化的解决路径。

换句话说,这是市场在等待的那条「数据主链」。

数据不只是「资源」,更应是「资产」

存储是起点,但不是终点。真正释放数据价值,需要一整套围绕「使用权、激励机制、合约控制」的技术与架构。

Irys 正在构建的,正是一条将「数据」真正转化为「资产」的区块链底层。

从内容创作者到 AI 模型训练者,从去中心化社交到链上计算平台,只要你在构建一个依赖数据的 Web3 产品,Irys 都可能成为你必须考虑的基础设施选项。

数据的未来,不只是「放进去」,而是「如何创造价值再输出」。而这个过程,需要一条专为此而生的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