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叙事危机:当“传说”构建让位于营销狂欢

转载
10 小时前
2559
Techub News

文章转载来源: Techub News

作者:DeFi Dave

编译:Yangz,Techub News

加密货币正深陷叙事危机。诚然,我们在技术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吞吐量和扩容性能都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但就文化层面而言,整个行业却陷入了某种「停滞」,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丧失了讲述动人故事的能力。除了比特币和 Solana memecoin 之外,行业已经多年未能真正吸引有机增长的新参与者,而由此滋生的虚无主义阴云正笼罩着整个行业,尤其在以太坊及其周边生态。

然而,解药何在?单纯地故事讲述是远远不够的,而营销推广更是杯水车薪。我们必须构建传说体系。传说构建(Lorebuilding)不只是重复叙事,更是搭建一个舞台,让人们共同缔造共享的神话宇宙。

在撰写本文时,我还很难完整概括「传说构建」的全部内涵,这个正在被定义的新概念仍在发展之中。文中的论述只是阶段性成果,未来我将通过系列文章进一步拓展、澄清概念,并提供更多例证来支撑观点。我也期待更多人能加入讨论,带来他们独特的思考与诠释。

去构建传说吧,朋友

「传说构建」旨在培育一个鲜活的叙事体系,它可以洞察当下现实议题,吸纳那些具有普世共鸣且历久弥新的 meme,最终编织成让人产生认同、进而共同参与创作的故事。而「传说构建者」(Lorebuilder),是那些能识别新兴思潮、理解其历史脉络,同时吸纳集体情绪,将其编织成连贯而引人入胜的叙事的人。他们如同传说中的先知。高明的构建者不会强行主导方向,而是倾听并守护这一过程,顺应传说自身的演变规律。传说的构建无法伪造也没有捷径,必须亲身践行并沉浸其中。

传说构建始于一个或一组理念,如同一粒种子,由「创世构建者」(Genesis Lorebuilder)播撒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并在早期信徒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如果某个传说跨越了临界点并变得足够强大,将会吸引不同群体加入,贡献各自的仪式、meme 或行动。就像树木年轮的增长,每一代人的参与都为传说刻下新的印记,注入新的意义与动能。

传说影响力的三层境界依次是:关注、共鸣、共创。

  • 第一层「关注」:人们只是投入少量精力,尚未真正投入;

  • 第二层「共鸣」:人们开始产生归属感,与之建立身份认同;

  • 第三层「共创」:人们深度沉浸,并以自己的方式为传说做出贡献——可以是简单内部玩笑或复制粘贴(copypasta),也可以是一场标志性事件或吸引新成员的全新叙事。

传说的本质,是一场由集体经验塑造的叙事共创。其最高形态,是将重复的行动与 meme 升华为共同文化,让人们产生归属感并为之行动,最终形成值得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

比特币与以太坊的传说构建

若要列举传说构建的典范,比特币与以太坊无疑是最佳案例,而中本聪堪称是两者的「亚伯拉罕式传说构建者」(Abrahamic Lorebuilder)——与亚伯拉罕为三大宗教共祖类似,中本聪的思想不仅是比特币的基石,更为无数协议提供了灵感。比特币和以太坊已存在十余年,这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回溯其诞生与演进的完整轨迹。

比特币:从创世到文化现象

比特币的传说始于其创世构建者中本聪。在 2008 金融危机的余波中,他首次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政治金融秩序的系统性质疑。在最初的白皮书中,比特币被描述为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根植于由代码而非人类机构支配主权货币的理念,而去中心化、抗审查、稀缺性等特质则被直接写入协议底层。

其实,比特币并非首个数字货币尝试(之前还有 DigiCash、Bit Gold 和 Hashcash),但中本聪的突破在于,他整合了前人成果(工作量证明、数字签名、稀缺机制),并创新地引入了「最长链规则」和「减半机制」等设计。当他在创世区块刻下「《泰晤士报》2009 年 1 月 3 日:财政大臣正站在第二轮救助银行业的边缘」时,这颗种子已埋入文化土壤。此后,社区自发成为传说的培育者。他们创造了「匿名性」原则、缔造了「HODL」等 meme、确立了比特币披萨日等仪式,更通过 Mt.Gox 事件淬炼出了「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的集体创伤记忆。

若以传说构建的视角重述比特币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中本聪与密码朋克时代:奠定思想根基

  • 「恐怖海盗罗伯茨」(即 Ross Ulbricht)与丝路时代:验证首个真实用例

  • 「比特币耶稣」Roger Ver:资助第一代初创公司

  • Michael Saylor 与华尔街时代:将比特币带入机构圈

以太坊:可编程的传说迭代

比特币开创了加密货币的传说构建先河,而以太坊就像一颗落在树旁的「苹果」。以太坊的创世构建者 Vitalik Buterin 来自比特币世界,他最初以《比特币杂志》(Bitcoin Magazine)联合创始人兼撰稿人的身份活跃于社区,在参与多个项目后,最终开辟了自己的道路。

以太坊将比特币的理念推向新的高度,将主权属性编程化。如果说比特币实现了「退出旧体系」的愿景,那么以太坊则开创了「从零构建新世界」的可能。比特币的脚本语言为货币稀缺性而优化,而以太坊作为图灵完备的通用虚拟机,孕育的是一片丰饶的「无限花园」,而这正是其「世界计算机」传说的根基。DeFi、NFT、DAO 的种子早已深植于以太坊的基因之中,只待一代代传说构建者来精心浇灌。

2015 年 7 月 30 日,以太坊正式启动。其创世区块中镌刻的与比特币相同的报刊标题:「《泰晤士报》2009 年 1 月 3 日:财政大臣正站在第二轮救助银行业的边缘」,既是向前辈的致敬,更将这两条传说血脉紧密相连。

以太坊传说构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分层构建的模式。除 Vitalik 外,早期构建者 Joe Lubin 通过创立ConsenSys,孵化了 MetaMask、Infura、Truffle 等开发者工具,大幅降低了以太坊的构建门槛。更关键的是,ConsenSys 还为布鲁克林和纽约市带来了数百名以太坊构建者,为纽约市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加密货币中心之一播下了种子。巅峰时期,ConsenSys 员工超过 1200 人。虽经历战略调整,但其奠定的基础始终滋养着以太坊生态的世代更迭。

比特币与以太坊的传说构建现状

比特币的简洁性允许新的传说构建者创作新的故事。例如,Michael Saylor 就接过了前人的火把,引领比特币迈入了华尔街时代。如今,比特币已成为受监管的 ETF,获得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认可勋章。

相比之下,以太坊则稍显复杂,其传说的构建是层层递进的。从 ICO 狂潮、DeFi 之夏、NFT 狂热到 DAO 复兴,每个时代都折射出「在以太坊上能构建什么」的命题,同时又延续着其精神血脉。

然而,近年来,由于原本凝聚的势能被不断分流,以太坊的传说急剧减弱。人们的注意力与心智份额被各类 L2 和替代性 L1 瓜分——而就在几年前,这些项目还能直接将用户吸引到以太坊本身。虽然 L2 本就在路线图之中并按计划推进,但实质上它们已割裂了以太坊原有的传承脉络。我甚至可以说,如今的 L2 在精神上已是独立的 L1。(就这一论点,我将在此后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营销绝非传说构建

更糟糕的是,我们正目睹一套重数字轻故事的「流水线式」玩法在不断重复:公链筹集巨额资金,开展短线营销活动,完成代币发行后,整个生态便迅速蒸发。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而且越是这样,加密货币就越有可能被自己生吞活剥。在对指标的盲目追逐中,传说构建已被营销取代,深刻的神话也被廉价的标语代替。

如今我们看到的尽是吸引「雇佣军」参与者的表面目标。那些曾代表进步的指标,已被游戏化到毫无意义。用户被视作待优化的数据点,而非需要启迪的灵魂。这简直就是浮士德式的交易,最终将我们引向了当下的倦怠与幻灭。

营销本身并无原罪——它本是一种久经验证的商业实践。问题在于,当营销人员在对加密文化背景与根基故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闯入加密货币领域时,缺乏传说支撑的营销,往好了说是空洞无物,往坏了说就是竭泽而渔。对加密货币(尤其是以太坊)而言,要想走出当前的低迷,首先必须彻底摒弃这种纯粹的营销思维。

结语

传说构建是凝聚社区的精神基础设施,它赋予个体以意义,赐予群体以归属。然而,当行业中的大部分角落都将其遗忘,转而追逐那些博取短期关注的冰冷指标时,我们便彻底丧失了长期留存的能力。

幸运的是,希望尚未湮灭。我们完全可以从这场集体失忆中苏醒,重启传说构建的伟业。无数先例可供我们研习、效仿与革新。唯有停止自我欺骗,我们才能让历史的钟摆重新荡回正确的轨道。

我期待着这样一个世界,即成千上万的传说构建者共同编织叙事交响曲,活跃的社区通过协作持续创造新技术、孕育新文化。只要我们打破信息茧房的自我设限,以共同行动取代各自为政,一场叙事复兴与传说重构的文艺复兴,将触手可及。